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经典医案> 正文

加味双降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临床观察

2010年04月06日 14:57中医药导报
字号:T|T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自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笔者采用加味双降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组2002年诊断标准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每周小于40 9;(2)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4)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增加为主,常伴有γ一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等水平增高;(5)B超表现为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1.2一般资料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排除重度脂肪肝伴有腹水、水肿、肝硬化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30—60岁,平均(43.5±8.4)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0—60岁,平均(40.5_+10.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在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以加味双降汤治疗。基本方药:水蛭3 g,黄芪、丹参、生山楂、稀莶草各15g,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半夏、柴胡、枳实、泽泻各10 g,甘草3 g。1剂/d,水煎内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2.2对照组在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给予
  甘利欣胶囊(规格:50 mg/粒,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粒;脂必妥(规格:0.35 9/片,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3片,3次/d,口服。
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肝区胀痛、隐痛或右胁不适感消失,胃脘痞满、食后腹胀和疲劳感消失;大便成形,体重下降;B超显示肝脏形态及回声恢复正常,小血管显示尚清,ALT、AST、γ一GT及血脂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肝区无胀痛感,偶有食后胃脘饱胀感,疲劳减轻,B超显示肝脏后缘回声衰减减少,ALT下降扔以上,AST下降坦以上,血脂下降20%一30%。有效:症状好转,肝区胀痛减轻,乏力,B超显示肝脏后缘回声衰减减少,ALT下降沈以上,血脂未下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3.2结果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50例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78%;对照组50例中,临床治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54%。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4讨  论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呈年轻化趋势。脂肪肝同其他慢性肝病相似,常无特异性表现,仅有轻度的倦怠感、肝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形体肥胖、腹胀等症,因而易被忽视。由于它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不仅可导致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而且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不再是良性病变,必须重视该病的治疗。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在采用病因治疗、饮食治疗、运动及心理与行为修正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保肝、降酶、去脂药物,促进肝内脂肪和炎症消失,防治肝细胞死亡和纤维化等方法,有一定的疗效,然大多数降脂药物对肝内脂肪消除有限,、许多降脂药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因此降脂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至今尚有争论。
  根据脂肪肝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中医将之归属于“瘀证”、“胁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机系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血行不畅导致血瘀;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聚为痰,痰浊内蕴,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妨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导致脂类物质蓄积肝内形成脂肪肝。其病因病机为过食肥甘厚味、长期饮酒过度、疏于运动,或患病后调护失当、脾、胃运化失司,肝失疏泄,水湿痰浊,留而成瘀着于肝络。因此临床治疗宜标本兼治,当以疏肝健脾、活血祛瘀为治疗大法。“双降汤”是著名中医药专家朱良春从气虚夹瘀着眼所创制的用以治疗“三高”等病症以气虚夹瘀为主症的经验方,笔者尝试将之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生山楂具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的作用,为化瘀之要药,稀莶草降脂泄浊;黄芪补气,气旺则血行畅达,补气还可免除破瘀伤正之弊。在此方基础上另加半夏、陈皮以健脾祛湿化痰,柴胡、枳实以疏泄木郁,泽泻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标本兼治,使瘀浊得逐、痰湿得化、郁滞得疏,故而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